2014年11月,我国作为东道主的第21届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北京服装学院承担了本次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的组织和设计制作工作。在北京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学校与全国服装企业和顶尖设计师通力合作,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最终给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服装工作在会议期间得到中央领导和各国元首的普遍认可,也得到我国社会各界的良好反响。应该说,作为APEC领导人服装的“新中装”的呈现,对于在新时期世界舞台上中国新形象的展示,对于中华文化新时期的对内凝聚和对外辐射传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校能在这一重要工作中担负主要责任,既是学校对自我办学能力的一次重大检验,又值得进一步总结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与今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学校办学工作的新促动,事业发展的新动力,为未来服务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做更多的工作、贡献更大的力量。
从APEC领导人服装的历史,认识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
APEC领导人服装的概念,特指每届APEC会议东道主为与会各国元首提供特别制作的当地传统服装或能代表当地特色的服装。这一做法从1993年会议开始延续至今,成为APEC传统。这一做法,既是表达与会国相互尊重传统、国与国之间相互欣赏和接纳的当代国际外交礼仪,又是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展示自我形象、标识自有传统、传播民族文化、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重要和难得的机会。第21届APEC会议,是当代中国展示自我、传播文化、营造形象的良好契机。这既是会议领导人服装工作受到党中央、北京市重视的原因,也是对APEC服装设计制作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服装工作团队对服装作为文化显性标识的呈现特点,作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在设计思想上,做到了从时代的角度去看待服装设计,从未来的高度去认识民族传统,展示传播民族文化,实现文化的张力与价值。
1.在设计思想上,体现了时代和传统的结合
第21届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的指导思想,首先就体现出对“现代与传统”的准确把握。立足时代和国际主题,凝练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设计主题。立足现代与传统结合,提出了“服装设计的共识”,即设计要兼容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造型要简洁大方、和平包容,款式要古为今用、东西交融,面料要因时制宜、保暖舒适,以及纹样要力求简明,色彩要整体和谐,工艺要精湛独特,效果要彰显领袖气质等。如此,代表当代中国时尚文化和服装工艺的领导人服装设计制作,做到了既凸显中华传统文化,又尊重国际文化;既有中国风,又有新时尚;既服务会议,又着眼未来引领东方服饰文化的复兴和发展。设计完成的服装,做到了有时代感、时尚感,体现出当代中国的能力和水平。
2.在服装制作上,展示服装科学和工艺水平
在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开辟了世界的海陆“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作出了极大贡献。本次APEC服装从面料到辅料最大限度地采用丝绸织造,采用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代表符号的丝绸面料制作服装,既是本次APEC服装设计制作对于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当代中国织造工艺学科水平的呈现和传统服装文化的传播,展示出中国服饰科学和生产的科技能力。同时,在面料选择和工艺制作中,运用了传统民族服饰经典材料和工艺的抢救、挖掘成果,采用了定织定染、定位织造、科技含量高的新型面料。在成衣制作中,注重服装的舒适度和着装效果,突出科技含量,体现中国服装产业对于技术、人体工学的应用和能力。
3.在设计表达上,重视了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发展
在服装的设计和风格上充分考虑到对传统的保护、继承、创新、彰显的要求。例如:导入了宋锦、漳缎等工艺,海水江崖、提花万字纹等传统服装元素。服装色彩选择上的温文尔雅、优雅华贵,则表达了具有儒家传统的东方服饰色彩文化传统。立领、对开襟、连肩袖等传统服饰结构,旗袍等服饰款式,以及最后设计完成的“新中装”概念的提出等,体现出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表达出通过服饰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热忱和自觉,及以此牵连和唤醒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切期待。从效果呈现上,达到了展示民族文化和文化自信的预期效果。
复兴的中国需要文化标识、文化自信和文化凝聚力
本次APEC服装成为被誉为“衣冠王国”的中华文明的一次良好展示,对外彰显了大国形象,对内吸引了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党和国家对APEC服装的高要求,和人民对服装的热切关注与评价,给予了我们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发展的中国需要彰显成就和形象,复兴的中国需要文化创新,强大的中国需要文化凝聚力;二是服装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显性文化标识,反映着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体现出文化核心竞争力和文化张力。
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文化的独特始终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族群的重要特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绵延传承,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的文明内核。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面对西方殖民和帝国文化入侵的挑战,一百年间向着现代化发展迈出了艰辛而有力的步伐,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当代中国的共同梦想。经过新中国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和成就。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日益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再一次彰显中华文明的优秀品质和传统,唤醒人民的文化记忆,凝聚民族的文化标识。
2.发展的中国需要文化共识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但从发展的阶段来说,我国也进入充满矛盾和经济风险的“新常态”时期,表现在居民收入的差距加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环境问题的增多、腐败形势的严峻等。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国家从不发达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中,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平稳转型,是社会继续进步和成长的必要前提。由于文化在社会的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影响,所以新时期中国更需要强大而广泛的文化共识以增强社会凝聚力。而这一文化共识,必须建立在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发扬和创新的基础之上。
3.强大的中国需要文化创新的引领能力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进程如大河奔流不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是东方乃至世界的文明中心和文化中心。在当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国正日益成为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的负责任大国。强大的中国展示民族文化、显示文化创造力,发挥应有的文化影响和引领能力,是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客观必然。
4.服装具有不可替代的显性文化特征和文明标识价值
服装非小道。服装不仅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一种对社会行为起规范作用的文化符号。这一点,具有五千年文明和高度政治智慧的中华文化早已有深刻的认识。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服制辅佑国家治理、引领礼仪风范,服装关乎世道人心、族群凝聚和文脉延续。服装对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历来关系重大,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显性表达。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充分利用现代服装设计和时尚文化创新,重视对于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研究、整理,推进作为文化标识的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新。
在当代民族服饰文化发展中,要大力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和引领作用
本次APEC会议以“新中装”命名的服装设计,得到党中央和北京市领导的高度认可。按照上级规划,将继续发挥政府、行业、高校、企业、设计师的协同作用,大力推进新的中国时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成风成俗”,在社会各界形成中式服装的时尚潮流,使中华服饰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成为时尚,唤醒民族文化记忆,提高文化共识和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心。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环节,就是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只有通过将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研究等贯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任务。
1.要明确政府、高校、社会力量三方面在推进服饰文化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一般来说,政府、高校、社会力量作为推进服饰文化发展的三个不同层面存在,具有各自的职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政府作为文化促进部门,是通过政策引导和重大文化工程,作为引领服饰文化发展的有效驱动力。社会各界的参与,包括专业行业、研究机构、企业和专家的广泛参与,是唤醒文化传统元素和文化共识的基础和保障。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和发挥高校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引领中的主导作用和引领性地位,创造条件促进高校在文化的发展中进行系统性的知识整理和创造,进行理论的研究和科技的创新,进行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播,进行文化的传承和时尚的创新,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文化建设既立足传统和时代,又放眼世界和未来,在更高层次上取得新突破和新进步。
2.要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推进服装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
一是要充分认识我国当代、未来高层次人才培养对于民族文化的基础认知和基础性素质要求,并因此改革和探索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在教育教学中要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逐步实现和养成人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认知和热爱;三是积极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在教育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科专业,设置民族历史文化、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践习和传承课程。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将相应的传统工艺、传统文化内容纳入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四是着力造就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中,能立足当代解读传统,主动发扬传统,进而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具有世界引领特质的新文化。在这方面,学校在近十年来重点凝聚在服装、设计教育中实践的“将现代设计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色。
3.要自觉加强服装学科的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
知识的创新和理论的高度,决定着未来服装学科发展和文化创造能力。高校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为基本职能,又以知识传播和整理、文明保护和传承、科学创造和文化创新为责任。因此,学校要积极立足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结合学校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综合服装工艺、设计、文化、历史、考古、民俗、科技、材料、国际交流等多方面的学科专业知识,深入推进服装学科的理论研究,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东方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服装学科理论体系,在服装理论研究中发挥引领性作用。
4.要积极参加辐射面广的国家工程和重要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工作
学校未来的工作,在这方面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发挥学校多年来在学科领域人才的优势、学科交叉、理论互动的办学特点,发挥博物馆资源和传习馆等办学资源的特殊作用,积极推进工艺美术大师引进工程等,加快提高科学研究、围绕国家与社会重点文化建设和服装科技创新的科学研究能力。更要总结本次APEC服装工作经验,逐步改革原来高校内部以校内力量为主体的科研体系,变为基于科学特点的、以内部为核心加强各界资源力量整合的、内外(与其他高校、政府、行业企业)结合的灵活实效的科研机制,尤其是逐步探索建立一种“融入融合”型的复合性、社会化、市场化的科研合作方式,实现以高校为主导、专业团队专业优势学科互补交叉、复合型科研合作模式,以提高科研创新实力和服务社会重大项目的能力。
5.要主动担当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责任
APEC服装工作对中国服装文化发展的新启示是:在民族的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迫切需要文化自信、文化创新,也迫切需要对于当代世界文明的正确把握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传承;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要求,是既要在人才培养中提出传统文化的素养素质,在科学研究中的探索和整理,又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主动担当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责任,成为推进民族服饰文化的主力军,成为新文化、新时尚的策源地,成为时代文化创造和时代风尚的引领者。(作者刘元风,系北京服装学院校长)